从小到大,我们常听很多人讲两种句式。
每次听,都会隐隐觉得哪里不对,却又一时无法反驳。
其一:“再这样下去,怎么得了?”
其二:“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,那怎么得了?”
比如说,你不爱收拾房间,其实也没多大事,可是架不住老妈天天唠叨:“连个房间都整不清楚,你这样下去,以后什么事都做不成!
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,那家里岂不成垃圾堆了?”
像这种说法,你要怪她无事生非吧,可你确实也有不对的地方;你要说她小题大做吧,可人家说自己是以小见大;而就算你拍着胸脯说“我不会这样下去的”
,对方又凭什么信你呢?左说不是,右说也不是,很麻烦吧?这个特别容易把人带到沟里的逻辑陷阱,就叫作“滑坡谬误”
。
所谓“滑坡谬误”
,就是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,可是这事情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,所以他就把这事推向极端,来突显其中的坏处,就像是把你放在一个滑坡上,从后面一推,让你“出溜”
一下子滑到沟里,本来没事也变成有事。
回到刚才这个例子,你本来只是不喜欢收拾屋子,结果对方抛出一句“一室之不治,何以天下家国为”
,于是“出溜”
一下子,就好像突然输掉了整个人生。
而且,你还别以为这只是婆婆妈妈的碎碎念,很多人在分析严肃的社会事件时,也会陷入这种滑坡谬误。
社会上出点儿什么鸡毛蒜皮的事,都有一堆人跳出来说什么“长此以往,国将不国”
,可是最后往往被证明是杞人忧天。
那么,滑坡谬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导性呢?这是因为人作为一种高级智慧生物,会有一种本能的“秩序偏好”
。
也就是说,人们会特别喜欢谈趋势、谈走向,喜欢在变化与成长背后找出规律。
甚至可以说,人类在规律和秩序方面,个个都有强迫症。
因此,“循序渐进”
这种事,往往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吸引力,以至于只要“看起来”
是渐次延伸递进的关系,就会天然地具有一种说服力。
比如这段话:思想改变行动,行动改变习惯,习惯改变性格,性格改变命运。
怎么样?是不是很发人深省?可是别忙,你把它调换一个顺序再看:命运改变性格,性格改变习惯,习惯改变行动,行动改变思想。
是不是同样也觉得头头是道?甚至你还可以试试把顺序打乱:习惯改变思想,思想改变性格,性格改变行动,行动改变命运。
居然还是觉得有道理,对不对?
为什么正说也是理,反说也是理,甚至乱说还是有理呢?不是因为其中有什么既定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,而是因为只要一段话“长得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