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念大学本科时,我哥哥在读研究生。
我是学理科的,我哥哥是学逻辑学的。
有一回我问他:依你之见,在中国人写的科学著作中,哪本最值得一读?他毫不犹豫地答道:费孝通的《江村经济》。
现在假如有个年轻人问我这个问题,不管他是学什么的,我的回答还是《江村经济》——但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还是叫做《中国农民的生活》为好。
它的长处在于十分诚实地描述了江南农村的生活景象,像这样的诚实在中国人写的书里还未曾有过。
同是社会学界的前辈,李景汉先生做过《定县调查》,把一个县的情况搞得清清楚楚。
学社会学的人总该读读《定县调查》——但若不学社会学,我觉得可以不读《定县调查》,但不读《江村经济》可不成。
中国的读书人有种毛病,总要对某些事实视而不见,这些事实里就包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。
读书人喜欢做的事情是埋首于故纸堆里,好像故纸之中什么都有了。
中国的典籍倒是浩若烟海,但假若没人把事实往纸上写,纸上还是什么都没有。
《江村经济》的价值就在于它把事实写到了纸上,在中国这个地方,很少有人做这样的事。
马林诺夫斯基给《江村经济》作序,也称赞了费先生的诚实。
所以费先生这项研究中的诚实程度,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
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谈《江村经济》,而是谈诚实。
以我之见,诚实就像金子一样,有成色的区别。
就以费先生的书为例,在海外发表时,叫做《中国农民的生活》,这是十足赤金式的诚实。
在国内发表时叫做《江村经济》,成色就差了一些,虽然它还是诚实的,而且更对中国文人的口味。
我们这里有种传统,对十足的诚实甚为不利。
有人说,朱熹老夫子做了一世的学问,什么叫做“是”
(be),什么叫做“应该是”
(shouldbe),从来就没搞清楚过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