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别了卓殷的东家,在家宅了许多天的苏淮被卓殷领着到热闹的大街上,采买秋冬的衣物。
两人来到镇子上开的红火的成衣铺子,给对方挑了三套顶好的衣服,一套秋装两套冬装,冬装用了挺好的棉布,里头密实的缝着棉花,摸着舒适极了。
如今苏淮每天卖早点纯利润就有五六十文,本朝大量种植棉花,一套做工细致的成品棉衣最多也就一百文,还是按照卓殷那样身板的衣服,两人买了六套衣服总共是四百六十文。
恰好他们家也卖布匹和棉被,苏淮便又挑了一匹布和两床棉被,总共加一起花了有八百一十三文钱,掌柜的接了大单子爽快的抹了零,收了苏淮八百文钱。
苏淮半个月赚的铜板花出去,没有半点心疼的意思。
卓殷瞅着苏淮那张明艳的小脸,将自己心中对苏淮“小财迷”
的印象拨了拨,给“小财迷”
三个字打上了叉叉。
他家的小媳妇儿哦,虽然很喜欢赚钱,但是花钱的时候也是一点不心疼哦,这怎么能叫守财奴呢?
掌柜的安排小二帮着把两人买的东西放到了卓家村的牛车上,苏淮跟牛车老板打了声招呼,又让卓殷带他去香料铺子或者药材铺子,去买他琢磨了许久的调味料。
两人跑了三四家店铺,才把他想买的东西买齐,买回来的调味料满登登的装了一个小包裹,花下去的银子却是不少。
这回用的却不是苏淮赚的铜板了,而是卓殷存下来的银子。
就那一包东西,花下了整整一两四十五文,算起来可是简朴百姓一个多月的花费了。
卓殷看着自家小媳妇“败家”
,一点阻挠的意思都没有。
就他家小媳妇儿的本事,一个月卖吃食就能赚一两半的银子,可比他这个当家汉子能干多了。
苏淮将调味料珍惜的收藏在包裹里,交给卓殷背着。
俩人在卓殷常去的小摊吃了顿饭,便打算回家去,路过衙门的时候却见到有衙役在贴告示,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,苏淮挤进去瞧了一眼,等到将告示上的内容看完,眼睛就亮了起来。
原身家中随是武将,但京中闺秀和哥儿大都自幼读书学字,不求能吟诗作赋,也求能看得懂账本子,知事明理。
原身身为嫡子,学识自然不错,这告示上的字虽然不是苏淮原世界的写法,但苏淮却都能够读懂。
早前便说过,这镇上的县令是个好官,这告示上写的,便是通告治下村民,每家每户可以花费五十文由官府派人给家里盘炕。
可以选择一次结清所有银两,也可以分批次结清,每个月付十文钱,总共付五个月。
更让人激动的是,一次性付盘十个炕的钱衙门就能给多盘一个,这可是大大的好事情。
这年头炕可是个好东西,大家找人给自己盘炕,没有一百文根本拿不下来,尤其是那些孤儿寡母或者贫苦人家,冬日里只能裹着被子瑟瑟发抖,冻死的不在少数。
如今衙门派人给盘炕,价格还降低了一半,更是可以分期付款,大家伙儿自然愿意给自己盘一个热腾腾的暖炕,让自己家人可以舒舒服服的度过一个冬天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